20年前,城里人都上菜場買菜,10年前,人們不僅上菜場、也愛去商超,現在,越來越多人在社區附近解決一日三餐的食材需求。城市化的進程,生活節奏的加快,網絡的便利,使人們生鮮消費的半徑越來越小。
但就在你以為電商已完全改變人們生鮮消費習慣時,統計數據卻還原出一個真實的藍海:2017年全國1.79萬億的生鮮交易中,超市賣場占比38.02%,農貿市場與夫妻店占比57.97%,而競爭激烈的生鮮電商歷經十年燒錢大戰,至今僅占據生鮮交易2.12%的市場份額。
其實仔細想想就釋然了,一日三餐具有穩定、高頻、小批量消費特征,新鮮是人們對食材的基本要求,負責采買食材的主流人群正是時間一大把又精打細算的中老年人,他們才不愿意為了幾塊豆腐、一把青菜天天上網呢。
開在小區附近的農貿市場與夫妻老婆店占據了新鮮蔬菜、瓜果、肉禽蛋等生鮮消費的半壁江山,社區周邊一公里天然成為了生鮮消費的核心圈。其穩定高頻高復購的核心,也使之成為最為優質的線下流量入口,各路資本紛紛加持、各生鮮電商加快線下門店布局也在情理之中了。
但需要看到,生鮮菜市開店容易,守業卻很難。
農貿市場與夫妻店有其接地氣、親民的天然優勢,自然也有其天然的局限。長遠來看,他們小規模個體經營,對貨源、運輸、保存等各環節的衛生、安全均無法控制,存在不可避免的食品安全隱患,沒有能力做長遠的生意,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農貿市場及夫妻店逐漸減少便是例證。
入局者都在探索:生鮮菜市這個新藍海,未來的模式和機會究竟在哪里?它要有農貿市場與夫妻店接地氣、親民的特質,還必須保證食品安全與品質,還要有一定的規模,即:外能攻城略地,內有固若金湯的護城河。
對此,明康匯給出了清醒而堅定的答案。
11月18日,致力于“中國生鮮安全踐行者”、生鮮菜市連鎖品牌——明康匯正式開啟蘇州市場。同一天,在杭州,明康匯也開出第150家新店,正式啟動“三年千店”計劃。
明康匯總裁戚鐵彪自信的表示:“我們象真正的農民一樣埋頭深耕了6年,是時候亮出我們耕耘的成果了!”
深入了解后,我們才發現此言非虛。原來,明康匯是浙江百強企業第4、中國民企22強、中國企業109強——海亮集團旗下的農業產業集團,早在2012年農業產業前景初露端倪時即成立。海亮創辦明康匯,背后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:2010年前后,國內食品安全事故頻發,為解決海亮教育數萬名師生食品安全問題,海亮決定自種自養,為學校食堂提供質量安全可控的生鮮蔬菜食材。隨著參與越來越深入,海亮意識到整個社會對于食品安全的需求都非常強烈與渴望,這才下定決心投身農業。
農業之難或者說生鮮零售之所以難,在于其產業鏈長,流通環節多。長期以來“農-貿-攤”三個環節各自獨立。上游生產以農戶散戶為主,從業者參差不齊,很難統一標準;中游流通環節,采購、轉運和批發商販環節多,無論是大超市還是便利店,都只是其中一環,很難實現全程質量安全追溯;而下游農貿市場和夫妻店的小攤販模式,更是奢談安全。
生鮮消費升級痛處在于源頭、物流、倉儲、銷售的各個環節,舉例來說,一條魚在養殖過程中有用藥風險,在物流過程中會有水霉病風險,在銷售時也會由于水質和氧氣問題而導致死亡。明康匯從一開始,就著眼于打通供應鏈環節,自建基地、冷鏈物流、倉儲和檢測中心,直供自有社區終端門店。經過6年默默地基地布局和產業鏈貫通探索,明康匯才深耕出一條打通全產業鏈的堅固護城河。
2012年以來,明康匯陸續投入30多億元,在廣東、福建、安徽、云南、陜西、浙江等全國6大優勢農業產區,自建了14個種植、養殖及水產基地,品類涵蓋了蔬菜、水果、土豬、土雞、蛋、水產等,實現了生鮮全品類生產布局。長周期、重資產、廣覆蓋,明康匯這一布局與行業其他生鮮零售品牌的做法大相徑庭,但也恰恰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,更暗合了對這個需要長期深耕產業的尊重與堅持。
明康匯從源頭上建立了高于國家要求的種養殖標準、全程冷鏈運輸和5重嚴苛質量檢測體系,確保所有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可控,這一舉措在整個社區生鮮行業尚屬首例。據了解,明康匯在各個農業基地、加工廠、屠宰場都配備質量檢測室,并投資千萬在上海金山自建2500平米的檢測中心, 300多項檢測確保消費者在明康匯買到的每一樣食材皆安全放心。
目前明康匯菜市銷售的蔬菜,最高檢測項目達到273項,另外豬肉類30項、禽類32項、蛋類25項、豆制品6項、魚類8項,均達到或超過國家質檢要求。
正是完善的全產業鏈安全保障體系,讓當時創建不過4年的明康匯成為2016年G20杭州峰會生鮮食材供應商,把明康匯的蔬菜端上了宴請各國元首、政要的“國宴”餐桌,也吸引了大型綜超、高端餐飲企業、生鮮行業新貴等各類合作紛至沓來。
明康匯總裁戚鐵彪介紹,社區生鮮的產品細分是必然趨勢,未來明康匯會更專注于生鮮蔬菜領域,專注“只賣安全的菜”,并以300米、500米為半徑,真正貼近老百姓的樓下,家門口便可以享受到親民價的安全菜。
明康匯通過“生鮮零售+互聯網”不斷提升服務水平,整合電商及物流網絡實現更大范圍的業務覆蓋,在杭州,明康匯生鮮菜市的布點半徑已經縮至1公里左右,單店每天可吸納350人左右客流,通過餓了么、美團、京東到家等線上平臺的合作,輻射3公里配送圈,可完成100-150單的日成交量。按客單價30元計,日營收過萬,單店基本可順暢運營。通過總部與店面的數據共享與協作,提升了運營效率。為實現“小半徑大市場”,明康匯自主開發了“營銷數據分析”、“消費趨勢挖掘”、“社區會員互動”三維數據聯動分析的店面運營模型,優化店面授權管理機制,建立高粘度的社群關系。
二維碼溯源技術、遠程數字農場種植軟件和養殖軟件的全流程管控,提高了明康匯管理的半徑和效率,也是構建明康匯商業護城河的關鍵部分。
在整個行業都高呼人才匱乏的背景下,明康匯多年前就已經匯聚了國內農業領域的頂尖人才,并深入南京農大、西北農大等專業院校吸納人才,輸送到生產基地、門店等各個環節,形成了年輕、活力、專業的人才梯隊,確保業務的可持續發展。
互聯網談夢想,賣菜人談理想,明康匯從一開始就不是行業玩家,而是堅持一貫踏實、嚴謹的海亮風格,領受沉甸甸的社會責任。它重,因為它關乎百姓的民生安全,但又要提供一人一樣的服務;它輕,因為它充滿一分一厘的計算,一斤一兩的考量。
2018年,明康匯以“安全的菜 親民的價”為核心,啟動了普惠戰略,做出三大調整,一是好貨不貴,全線產品價格對標大賣場,實現價格大幅下調,以黑土豬肉為例,市售同類產品如某易的豬要近50元一斤,同品種的明康匯土豬肉會員價僅20元左右;二是營業時間調整為早上6點到晚上9點;三是嚴格執行“肉菜日日清”,要求部分葉菜和肉菜,當天必須清空,以保障新鮮。
為讓消費者每天都能買到不同的菜,除現有14個自建基地外,明康匯陸續與云南、陜西、湖北、貴州、寧夏多地省市政府建立戰略合作關系,整合當地優勢農業產區資源,明康匯派出農業專家團隊,植入明康匯的產品標準、生產過程與標準管控,共享加工技術、冷鏈物流、國際化檢測等產業鏈資源,輸出可溯源有安全保障的農產品,從而有效推動當地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和產品品質提升,帶動了當地百姓脫貧致富。